劉靖之《中國新音樂史論》

周惠娟


《中國新音樂史論》(下簡稱史論)是劉靖之教授經過十多年的思考、研究而寫成的。內容包括他先後組織了五次「新音樂史研討會」、七次與新音樂有關的專題研討會,當中有專題討論一九四九年以後新音樂在台灣、香港和澳門的發展。台灣《音樂時代》雜誌總編輯楊忠衡在《史論》的一段引言:

「史」是智慧成果、經驗累積,像人的「記憶」;不讀史,不知道自己所從何來,將往何處。現代中國人寫史極難,因為到世紀末,人心還在反覆,價值觀還在改變,政治與音樂如影隨形,歷史真相還有太多疑雲。眼見世紀將盡,百年華人新音樂愈看愈糊塗,再不整理,下世紀中國音樂史真確性將如同一部《西遊記》,撲朔迷離不遜《羅生門》。

一個民族的源遠流長和深厚的影響力,全取決於文化的基因。中國號稱文明古國,也標記著多少風霜、多少變數,文、史、哲、詩、書、畫、武術、宗教、經濟、建築、軍事等,俱閃爍著智慧的光芒。然而音樂方面就大為遜色了。

為甚麼要有音樂?因它填補了文字及言語所不能表達之奧妙,亦所謂「弦外之音」。中國歷古已來對音樂有著很多道德的克制,有所謂靡靡之音亂人心性之說,音樂家畫地為牢,在「不逾矩」的大前題底下,音樂藝術又焉能偉大起來?

發展任何一門藝術,「尊重與重視」為首要條件。

《史論》分上下兩冊,廣泛而詳盡的史料,足見作者治學之嚴。而立論之風格,縱橫交錯,又「勇」又「敢」,沒有顧「左右」兩岸之政治因素而「言他」。讀其論著,讀者可能會感受到電光火石之衝擊,筆到之處,有時教人刺痛,或氣得頭頂冒煙,可是又令人不得不平下常心,痛思中國音樂之過去與未來。

《史論》,不是一部絕對真理的音樂史冊,但它的嚴謹豐富、則絕對成為中、港、台、海外華人,為中國音樂作出供獻的一部音樂「史鑑」。

很喜歡《史論》的第五章:國共內戰時期和建國後的十七年的新音樂教育與創作──

「首先,我們要了解這麼一個歷史事實:過去幾十年的發展告訴我們,中國音樂的現代化是從移植歐洲音樂開始的,而不是扎根於中國傳統和民間音樂。中國音樂界一直在討論如何使『新音樂』民族化,而忽略了如何使中國傳統音樂『現代化』── 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與道路。」(491)

政治與音樂、文化思想與音樂、經濟與音樂,是為中國近百年來的音樂取向。讀者可從中作不同深淺的領略和探索。

原文載於《教協報》遊於藝1-2-1999


返回主頁

回藝評頁首

歡迎與網主交流意見和心得歡迎交流您的藝術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