聲音共融共通

周惠娟


「學習聲樂已有數年了,發覺聲音闊了響亮了,但歌唱時沒有把文字咬正,吐字只有音樂沒有清晰的唱詞。」女學員一臉無奈地講她的歌唱問題。

我一直觀察她講話的發聲狀態,她把聲音往上顎方向發放,她告訴我一直是顴鼻作發聲點,聲樂老師如此教,曾經接受言語治療,治療師亦如此囑咐。

「為甚麼需要接受言語治療?」我問

「有一陣子聲音容易沙啞,頸肩痛,別人投訴我講話太大聲,喉科醫生要我見言語治療師。可惜我的聲線問題一直沒有解決,聲樂老師和言語治療師都說不可以用喉嚨講話,要我用現在的發聲方式。」她答道

「不能用喉嚨講話是對的,但只有高位,沒有以發聲基點聯合,聲音怎能彈動和收放自如?你基礎聲音不弱,可惜講話和唱歌集中在顴鼻和上顎,所以容易氣急,出來的聲音硬而響,俗稱爆聲。

氣急的原因是心肺沒有得到平衡彈動,這是發音向上抽向上提所引起。

雖然下意識避開用喉聲,但喉嚨被你上提發聲習慣牽扯得又硬又脹,喉嚨出了問題,呼吸必然受阻,發音亦因難。

喉嚨可比喻為上共鳴與下共鳴的橋樑,橋樑是兩者之通道,不用通道,是不能進也不能退。

不用喉嚨,不可能把聲源(胸聲)在喉嚨發放,聲源在胸腔,由胸腔經咽喉送達頭腔共鳴。

三部份聯合起來,便達至聲音和諧,和諧的聲音即高中低各安其位,又互相協調。

只用面部一帶歌唱,如果底聲不夠,很快便把聲線弄傷,試想沒基音而走高調,可以嗎?

你幸好有底聲,當歌唱集中在頭部,即懸著顱蓋而唱,咽喉被抽出離開了本位,上齒下齒,上面頰下面頰同時受了口腔高提,吐字時減弱了靈敏度和清晰度,這是聲音生理機能所使然。

有些聲樂家,當演唱中國藝術歌曲,常出現吐字含糊不清毛病,當中亦犯了同樣問題。

當然;唱好一首歌,須要以何種方法練聲?那就是對歌唱藝術的要求,高要求要高度訓練,如此類推!」我向她詳細解說。

「那麼;當務之急,是否改變講話和歌唱用聲?」她問

「要馬上改變發聲方式是強人所難,因為發聲習慣,令到共鳴與吐字器官和呼吸器官出現輕重不一障礙,首先排除障礙,跟著是改變單向的以顴鼻發聲方法,這才是當務之急。」我答

(本文節錄自“談談笑笑-我手我寫心 2010年12月28日”版內


返回主頁

本頁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