歌唱用聲思維

周惠娟


聲樂學生在演繹莫扎特的歌唱片段——

我:「停;請不要圓著口腔卡著嘴,以為可以達到聲音飽滿目的。」

她:「第一聲不高不低的音調很難發準,喉嚨覺得迫緊。」

我:「請不要光用鼻索入空氣,鼻子索氣氣淺,而且令潛意識局困在頭部的口腔成為起聲點……」

聲樂學生馬上張開嘴巴,作一個口與鼻聯合吸氣動作。

她:「口鼻共用吸氣,可是氣深不了多少,亦不明白為甚麼唱歌要習慣用口鼻一起吸氣……」

我:「光用鼻吸氣,須時太長,而且氣息在呼吸道窄幅上落,唱出來的聲音不夠闊厚,因呼吸在歌唱的位置如電源,電源充沛加上配備齊,全出來的效果亦顯著。
用口吸氣直貫肺部,但單以口吸氣,令鼻咽腔一帶的共鳴區,不能得到充份的張開,歌唱時會使聲音有局困毛病。」

口與鼻共用吸氣,可收到貫通上下共鳴效果。
你剛才只是象徵式的口鼻共用呼吸,實質是用喉嚨索入氣息。」

她:「老師呀!為甚麼用力都吸氣不深?」

我:「歌唱要意態先行,所謂『意態』;是整個人的姿態要有立體感,立體就是沒有歪曲氣敗的體態,才可讓聲音放開。

這是『意態』的『態』之歌唱表現,光有『態』而缺乏『意』也不行,意者;心與大腦要打開,即大腦要寬鬆,心也要寬鬆。
要兩者準備在呼吸之,前好讓吸氣呼氣在呼吸管道和共鳴器官作出一致的呼應,氣息便能加深加大。
當然須時間去鍛鍊!」

她:「大腦和心要打開很抽象呀!」

我:「對的,對的!首先練習開朗地笑,有神有氣地站立和行走……」

她:「老師原來用軍訓來培養我的大腦和心要打開……」

(本文節錄自“談談笑笑-我手我寫心 2015年12月8日”版內


返回主頁

本頁目錄